文章搬家囉,5秒後跳轉

DSC_0059.JPG

之前在大學時候就借過梭羅的〝湖濱散記〞,不過這次從公司圖書館借來的似乎跟我讀過的不太一樣,裡面很多詩詞的部分都被譯成了類似絕句、律詩等古文的形式,很沒有外國文學的感覺。這本書斷斷續續讀了好幾個禮拜,讀到我要跟圖書館續借的程度,可能仗勢著自己讀過這本書就有所懈怠吧。這本書主要紀錄梭羅他隱居山林、居住在瓦爾登(Walden)湖兩年多的生活點滴,不像電影『阿拉斯加之死』(Into the Wild)一般主角對於社會名利如此不屑,而隻身遠走阿拉斯加荒野。梭羅則是以一種社會實驗的心態,實踐自己簡單生活的理想,並從中體會生活與生存的差異、人生哲理、以及大自然的美麗。有趣的是,在文中有提到他由於拒繳稅而蹲過一夜監牢,一無所有的人又何必為國家錯誤買單呢?這個事件也導致作者產出『公民不服從』一書,在他重返都市生活後成為他政治理想生根的土壤。另外一點也是我很喜歡〝湖濱散記〞一點是,雖然作者政治理想上是偏向左派,但是處世態度一點也不激進、極端,猶如悠然大度的學者,藉由札記的方式娓娓道出自己的見解。

 

土地與居住正義

 

『房子是有形的家,而家則是無形的房子。』

『康柯德市裡有許多大地主,他們從呱呱墜地後就繼承了幾十畝的農地,但每每看到他們氣喘如牛地在耕地,就讓人覺得像在挖墳墓。』

『…相形之下,居住在大都市的上班族就沒這個福氣啦,無殼的叫苦連天,有殼的則必須不吃不喝十到十五年才能解脫,若有家累,那可能得熬到頭髮都白了才能拿到一張權狀。』

 

不知道是譯者有心還是原文如此,我並沒有去特別追究過,但是百餘年前的新大陸在居住正義上,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。而上文引句中的大地主,儼然就是〝三歲自耕農〞的寫照,但汲汲營營為的一切最終全都將往墳墓裡帶。土地及房屋究竟是奢侈品?還是消耗品?還是投資客用來交易的籌碼?在百餘年後的現代,資本、功利主義發展更加猖獗,如果隨著世俗的價值觀,貿然購買價大於質的房屋,人們的安身之地最終卻成為葬送自己未來的棺材。『價格與價值』一直是我所關注的一點,價值在不同人的心中都有所不同,因為每個人對某件事物的看法、需求程度都不一;但是價格卻鮮少有很巨大的波動,因為那是商人們用來控制自己利益的工具。但又有多少人能追尋自己內心的價值,不受外在價格的影響呢?

 

工作與生活

 

『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像機器人般地動個不停,卻始終分不清「人」與「機器」間的差別究竟何在。』

『…為了多吃點肉,他的生活僅剩操勞的工作,遑論娛樂、思考,人生眨眼及過,滿足口腹之慾後,還剩什麼?』

『George Chapman:「紅塵中人汲汲於名利,到頭來卻淪為一場空,塵歸塵,土歸土。」』

『古人向來都是把農穫獻給Ceres,現代人則變節了,將所有的好處都拱手讓給了Plutus。』

『生活簡單看似簡單,但文明的惡果卻是無所不在,因為人人都在競爭奢華。』

 

工作為了生活,還是生活為了工作,一直是目前包括我在內的就業人口考慮的主要課題。梭羅那個年代僅需打打零工、偶爾放任式的種一點農作物、不時到湖邊垂釣,在瓦爾登湖的基本生活需求無虞,還能有剩餘的金錢可用來添購日用品、書籍。梭羅自己搭建的小屋內一貧如洗,但是卻能活得自由自在,還兼起了測量員等不給薪的義工。現代人擁有的太多卻捨不得割捨,為了滿足自己過多的慾望而花費掉更多更珍貴的東西。書中還有舉一個很好玩的例子,他問到30哩外的都市是坐火車快還是走路快?答案是走路,因為走路只要一天內就可完成,然而火車票卻要花你將近兩天時間賺取薪資。誠然台灣的火車票真是有夠便宜,這個比喻可能有一點不合時宜,但是概念是很接近的。就如同之前當兵時給學弟勉勵的一句話,我都很訝異當場能講出這麼深具意義的話:『時間總是很公平的對待每一個人』,可能當年歲漸老的時候更會體會到,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,其實是『時間』。

 

美感與人生哲學

 

『所謂「美」是來自內心的吶喊,而非外在的裝飾。』

『Damodara:「世間沒有快樂能與置身於欣賞一望無垠的地平線相比。」』

『人類以萬物之靈自居,以成千上萬的發明自豪,還有先人嘔心瀝血的詩詞歌賦;不過只要在森林一沾春風的喜悅,就不難頓悟何者才是文明進化的指標。』

『吠陀經(Veda):「天地鬼神隨晨曦而甦醒」、「把握一剎那就是永恆」。』

 

『唯有當人們能過著從容又理智的簡單生活時,才能區分「變」與「不變」的事物。』

『Flower Garden - Sheik Saadi of Shiraz:「如果你能化身成棗子樹來造福人群,那就不需要獨善其身;但若是兩手空空,至少也可以效法檜樹吧 ,瀟灑地走一回吧!」』

『有人說「人生如戲」,我則覺得「人生如舟」,在汪洋中默默地找尋出路。』

『從這項活生生的「叢林實驗」中,我深刻的體會出只要一個人能滿懷自信地追求一己的理想,這個「飛行大夢」也就不再是天邊綺夢了。』

 

時下的報章媒體,早已將「美」的概念形象化,並強行灌輸這些樣板在每個人的心裡,什麼才是「美」的標準、什麼才是會被大家普遍接受的「美」?不可否認的,在人與人之間來往的時候,外表的第一印象總是決定了一開始相處的態度,但是內在的智慧與品格卻影響人的一生。人的美貌,不過是父母在隨機的巧合下賦予的,時間終究會將其消耗殆盡,但時間並不會改變你所做過的一言一行。這就也是「變」與「不變」之間的差異,凡人都在追逐隨時都在變動事物,而智者則在追求恆常不變的真理。梭羅隱居的兩年多裡,並不是過著離群索居的孤僻生活,他還是會與人以物易物以供給其他所需,與各類型色的人言談來往,而所謂的〝叢林實驗〞不過是一個探討人性的旅程。記得在電影〝阿波卡獵逃〞裡,有說到一個古老的印地安故事,大意是有個人很悲傷地坐著,所有其他的動物都來關心他,問他為何悲傷、有何索求?每個動物都給予人類一個能力,人類離開了,但是貓頭鷹擔心起來,因為他看到人類身上有一個空洞,永遠都填不滿的饑渴著,這才是他悲傷的原因。他會不斷的索求一切,直到有一天世界的萬物都跟他說我們已經無法給予更多的時候。

 

小結

 

人們總是擁有了過多的資源,而導致事倍功半。想要與需要之間總是存在一個落差,這是人類天性的貪婪使然,當我們將生命繁複的外殼一層層褪去後,剩下最基本的需求是什麼?當你只剩下一天可活的時候,是否能坦然地說出:『我走了,留下了一切,卻帶走了此地的風景。孑然一身,卻又無比富足。』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湖濱散記 梭羅 Walden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魯宅小弟 的頭像
    魯宅小弟

    我的後大學時代

    魯宅小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